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8届年会(IACL-18)暨北美洲汉语语言学第22次会议(NACCL-22)于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正在新墨西哥大学访问的我校学者王仁强教授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并在词汇语义学与词典学组进行了交流发言,介绍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现代汉语词类体系效度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体系为例”。
王仁强教授指出,2005年出版的《现汉》(第5版)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的词类标注,在《现汉》编纂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现代汉语规范化历程中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词类标注并不是一件只需在现有词条上添加词类标签即可完成的小事,而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影响着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尤其影响微观结构中的义项设置、释义和配例。现代汉语词典标注词类的基础是现代汉语词类体系,该体系中所包括的各种词类及其定义构成词类判断的标准,并影响和制约着词类判断的程序以及词类判断的最终结果。接着,王仁强教授以《现汉》(第5版)词类体系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学习心理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词典学等视角,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从四个维度对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效度进行了详细评价,同时对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中关于词类研究的“两大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现汉》(第5版)所采用的现代汉语词类体系在数量和结构上基本合理,词类体系中的多数词类条目定义准确,能够确保各个词类范畴的典型成员实现比较准确的词类标注,也能够确保个体词条典型词类属性得到比较准确的判断。但是,该词典在词类标注体系上也存在一定瑕疵:(1)个别词类范畴在设置上违背了“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的基本定义;(2)词典中部分词类(尤其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定义及其有关说明有欠妥当,容易误导用户和编者。他建议,现代汉语词类范畴在设置上必须坚持其作为语法范畴的基本定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的定义至少应该包括其无标记语法功能的说明,以确保词类判断程序规范、结果可靠,同时也有助于用户正确认识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
他还指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不仅应该克服所谓的“印欧语眼光”,更应该克服“汉语本位观”。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其他语言的真实状况所导致,而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现汉》(第5版)中所反映的现代汉语兼类词比例居然远远低于现代英语这样的假象。
王仁强教授的小组发言由高岛谦一教授主持,共吸引了包括IACL现任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北京大学的陆俭明教授和郭锐教授等来自中、美、日等国的20余位正式代表参加。王仁强教授的交流发言理论视角新颖,研究数据翔实可信,演示文稿图文并茂,问答阶段气氛热烈,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据悉,王仁强教授还被邀请出席6月上旬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第16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介绍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另一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