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550 余所孔子学院如同文明的种子,在异域土壤中生根发芽。每一所孔院都是一个文化驿站,记录着无数动人故事:它可能是南美华裔少女第一次认出五星红旗时的惊喜,可能是非洲会计用中文说出 "谢谢" 时的憨厚笑容,也可能是不同肤色人们在书法课堂上共同执笔的默契。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星子,汇聚成文明交融的银河。在此,我们撷取厄瓜多尔与多哥孔院的两个片段,透过他们的眼睛,看见世界与中国相遇的模样。
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去年9月初,我和另外四位小伙伴来到位于南美洲的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工作。在这个美丽的国度,我遇见了很多人,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
刚到厄瓜多尔,我接手的一个中文班全是由当地人组成的,我们在短短一个月里相处愉快,我所熟知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体验,我十分享受这种文化交流的感觉。不久,学校的教学主任通知我要接一个新的儿童班,当我怀着同样的期待走进教室时,发现里面坐着一个中国小孩儿。小姑娘用乌溜溜的眼睛盯着我看,我笑着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她疑惑了。我在想是不是我说得太快了,于是慢慢的重复了一遍,她似乎是反应了过来:“我叫Emily”,发音十分生涩,不像是中文母语者。
在接下来的交流里我换成西班牙语,我们之间的交流顺畅了许多。她告诉我她出生在厄瓜多尔,爸爸在基多做生意,平时很忙,去过一次中国,见过一次爷爷奶奶。课上,我教孩子们学习国家的中文表达,孩子们顺利地认出了厄瓜多尔、美国等国家的国旗,当PPT上出现五星红旗,我望向Emily,期待她说出正确的答案,可她又是瞪着大眼睛一脸茫然。
这一次,我深深地体悟到了那句话“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距离中国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教室唯一和我有着相同肤色的人,却无法顺畅交流。她听不懂中文,不认识五星红旗,课间用西班牙语和同学们聊天。
放学之后,我跟Emily爸爸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平时忙于生意,孩子从小就读于当地学校,西班牙语早就成了她的母语,在家里跟父母也是用西语交流。等孩子稍大一些,才在周六送她来学习中文。他说他也不会讲普通话,怕耽误孩子,语气里尽是自责。我宽慰道,还好孩子还小,没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年龄,在家里多跟孩子用中文交流,多多巩固课文和生词,还来得及。
经过Emily和她爸爸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她已经是班上进步最大的孩子:从前只会读拼音,现在认识很多汉字,我上课提出的问题她都能听懂并回答出来。有一天,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她突然告诉我,她叫舒婷。我说,真是一个好听的名字。
我所在的厄瓜多尔思源中国语学校孔子课堂还有许多像舒婷这样的华裔孩子,他们的父辈为了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厄瓜多尔,而父母忙着工作,在这边开中餐厅,做小生意,从事农业生产等,不得已将孩子送到便宜的当地公立学校。这些华裔孩子从小生长在西班牙语的环境里,父母也不会说普通话,索性在家里就和孩子用西语交流。他们这样做的确帮助孩子更快的融入了当地社会,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才意识到孩子对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一点都不了解。
于是在思源,每周六都有好几个华裔班,他们在这里学习国内的语文课和数学课,我经常能看到十五六岁的大高个还在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学习拼音、“天地日月山川水火”等基础汉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像舒婷这样的华裔孩子愿意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海外华校和国际汉语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汉语普通话是连接我们中国心的桥梁。
来稿:翻译学院202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蒋铭
2023年9月-2024年8月赴厄瓜多尔思源中国语学校孔子课堂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撒哈拉以南的 "凤辣子"—— 孔院走廊的中非奇缘
孔院有位“凤辣子”,是我们的会计艾丽丝,说是会计,其实更像“大管家”。
她做事麻利,说话也像开了二倍速甚至三倍速,她越激动,说得就越快,而她是很容易激动的。刚到多哥时,适应当地法语本就不易,她这种“机关枪”式的输出尤其使我难以招架,我一见到她就发怵。
可每天早上,我都得主动去和她打招呼,她的门每日都是敞着的,要是我悄悄走过去,她会把我叫住:“梁!你怎么不跟我打招呼?”“早上好,女士。”“怎么样,一切都好吗?”“还行,还行。”有时无事发生,有时她会突然来一句:“我的糖在哪儿?”“啊?”“你没给我带糖吗?”“哦哦!我下次给您带。”或是“你这件衣服漂亮得很,什么时候给我买一件?”“嗯……可能以后吧。”她每次都乐得不行,而我眼看当日的回合结束,赶紧溜之大吉,身后她那豪迈的笑声仍在整条走廊上回荡。
艾丽丝很能干,对人对己都很严格。要是让她不满意了,即使当着外方院长的面,她也会声色俱厉地数落我们,有一回,一个多哥同事挨了骂,我就在一旁,艾丽丝走后,只见那个同事摇头苦笑,口中还念道“艾丽丝啊艾丽丝……”,手上的活儿也不敢停下。
艾丽丝所有的票据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有次她给我一张纸,我刚要对折放进包里,她就大发雷霆:“谁让你折的?这个不能折!”“好的。”
她负责的事情很多,她最喜欢领导给她安排新工作。发餐、发校服、发教具……她管的不光是钱,还有孔院的物资。她那间小办公室门口常常围着一堆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拿粉笔、白板笔、打印纸或是桶装水也得找她,我每次去要,她都会说同一句话:“我前几天刚在院长办公室里放了一盒/包/桶,你们去那里拿。”我跟她说已经用完了,她会一脸怒气,好像我是孔院的“败家子”。
后来,随着沟通越来越顺畅,她越发频繁地找我说事儿,每次我遇到她,就像是触发了一个开关,她会条件反射般地张开嘴巴:“梁!来一下。” 由于经常要当“传声筒”,时间久了,我终于渐渐“脱敏”了。下了课,我时不时会去她办公室跟她寒暄几句,夸赞一下她的新假发或新裙子,或是分享我的零食。如果屋子里有别人,她会格外高兴,好像觉得很有面子。
时间久了,她开始向我展示她温柔的一面。如果我生病了或是太累了,她好像总能看出来,然后一脸严肃地问:“梁!一切都好吗?”有一回我们聊起生肖,发现她和我父母是同一年出生的,她立刻狡黠地说:“那我也是你的妈妈。”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突然倒地,呼吸困难,当时两个院长不在,我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她。她赶紧上楼查看,做出判断,然后迅速“调兵遣将”,把学生送到了校医院,还转头安慰我说没事的。最后一次全体出游,临出发时我得知她不去,就问她为什么,她悄悄在我耳边说她妈妈生病了,看到我露出担忧的神色,她微笑了一下:“没关系,她会好起来的。”
听院长说,艾丽丝是拥有硕士学历的高材生。她是外方同事里唯一会说英语的人,她和其他中方老师都是用英语交流,她时不时也会学几句中文在我们面前秀一波儿。她还会开车,每天开着自己的小红车上下班,这在多哥是很少见的,我几乎没见过当地女人开车。有次她开车送我回家时还跟我吐槽说,在这里开车要小心摩托,因为“开摩托的不知道什么是交通规则”。
作为一个和我父母年纪一样大的女人,一个多哥女人,她竟那么活跃,那么霸道,年龄和性别好像根本束缚不了她。
我时常想起艾丽丝,与她的故事,是我在多哥两年生活的缩影,酸甜苦辣,惊喜不断。
艾丽丝 最前方
来稿:法语学院2023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梁英姿
2022年9月-2024年7月赴多哥洛美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结语:文明交融的孔院叙事
从安第斯山脉到几内亚湾,两个相隔万里的孔院故事,共同书写着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在厄瓜多尔,汉语是华裔少年寻找身份认同的密钥;在多哥,孔院是不同肤色人群理解中国的窗口。当舒婷们在汉字中触摸到文明的温度,当艾丽丝们在交流中消解偏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人类对理解与包容的永恒追求。这,正是孔子学院献给世界的文明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