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案板上的番茄丁遇见安第斯山辣椒,这份特殊教案里,汉语教学的韵律正随着炒勺翻飞。他把基多的厨房变成立体课堂——教学生辨认“糖醋”与“麻辣”的声调时,锅里的宫保鸡丁正滋滋作响;讲解“揉面”与“擀皮”的笔顺间,饺子已裹着西班牙语的笑闹浮出水面。原来跨文化传播的密码,就藏在沾着面粉的汉语作业本与共享筷子的温度里。
从厨房小白到大厨——我的厄瓜多尔厨艺进阶记
2023年9月,我满怀憧憬地来到南美洲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生活。彼时的我对教学充满热情,但对厨房却是敬而远之。在国内时,我是一个典型的厨房“边缘人”,连生抽和老抽都分不清。可谁能想到,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我的厨艺竟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被迫营业:厨艺小白的生存试炼
刚到厄瓜多尔,我最初的饮食主要靠超市的冷冻食品和快餐店支撑。当地的饮食习惯偏咸、偏油,主食以米饭、土豆和炸香蕉为主。虽然一开始新奇,但几天下来就有些吃不消了。于是,我和两位室友决定自己学着做饭。思源中国语学校孔子课堂的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炒锅、高压锅等厨具,还给我们更换了火力较大的煤气灶,可真正站到厨房里,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厨艺实在是“菜”得可以。西红柿炒蛋能炒成西红柿蛋花汤,青椒肉丝变成了一锅“黑暗料理”……不过,也正是在这种“被迫营业”的过程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这段跌跌撞撞的学厨经历,也变成课堂的素材呢?我们常说教学要联系生活,而“吃”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化入口。渐渐地,我开始记录厨房里的中文词汇,观察语言与食物的联结,并将之带入课堂。但当我们尝试在市场上寻找更多中餐食材时,却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
食材挑战:用有限的食材还原家乡味道
厄瓜多尔的市场热闹非凡,售卖着各种热带水果、海鲜和谷物,但想找到正宗的中餐食材却并不容易。本以为随处可见的空心菜、莴笋等蔬菜,在这里却成了稀缺资源,只能在中超购买。而肉类的选择也颇具挑战,猪肉和鸡肉都带有一股骚味,特别考验对食材的处理。不过还在中国超市或亚洲食品店能找到正宗的调味品,虽然价格较贵,但足以解馋。例如在中超能买到花生和豆瓣酱,这让我可以复刻许多川菜的味道。
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去当地的菜市场采购满满一冰箱的食材,每次打开冰箱,我都感觉特别满足。
教学之余,厨房成了我的乐园
我是一名中文教师,给当地学生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让我深感充实。而厨房是我的第二课堂。做饭不仅仅是果腹的手段,更成了我调节心情、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熟练地翻炒翻拌,做饭逐渐成了一种乐趣,更成了一种灵感的源泉。我惊喜地发现,厨房其实是绝佳的语言情境。比如讲解“煎”“炸”“炖”等动词时,最好的教材就是厨房里正在翻滚的锅;而“火候”“下锅”“翻面”这些词,在锅铲和食材的配合下,学生们能立刻理解并记牢。有一次我教“饺子”这个词,有学生好奇:“老师,它是什么?”我灵机一动,决定带他们一起包饺子。在课堂上我们学词语:面粉、馅儿、擀皮;课后我们动手实践。那天课堂笑声不断,有人把饺子包成了小元宝,有人包成了“巨型水饺”。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学生们感慨:“这是我学过最香的一节课!” 从此以后,我时常在教学中加入“美食文化”元素,例如用“红烧”“糖醋”“麻辣”这些调味词引导学生分辨四声,用菜单练习点菜对话,用家乡菜引出地方文化差异。美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让汉语跳出了课本,活了起来。
每天晚上,我都会打开手机,跟着视频学一道新菜。失败的次数数不胜数,但也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一次次进步。记得有一次,我尝试做水煮肉片,结果因为火候没掌握好,肉片变得又老又柴。室友虽然没说什么,但是那道菜却几乎没怎么动过。我不甘心,研究了火候与切肉技巧,第二次尝试时,终于做出了滑嫩的口感,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每到周末,我还会挑战一些更复杂的菜品,比如鱼香茄子、麻婆豆腐、红烧肉。有时,做一桌川菜,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品尝家乡的味道,一边聊着各自的生活与教学趣事,仿佛真的回到了国内。
从失败到成功:川菜里的文化密码
既然食材有限,我便决定从最爱的川菜开始,慢慢磨练自己的厨艺。首先是宫保鸡丁,有了中超买来的花生和豆瓣酱,终于能够做出带有正宗川菜风味的宫保鸡丁。经过不断试验,这道菜最终得到了队友们的认可,他们甚至开玩笑说:“你可以开家中餐馆了!”之后, 我还尝试了麻婆豆腐、回锅肉等经典川菜。
可我却并没有止步于此,我开始尝试制作鱼香肉丝,泡椒牛肉丝等川菜,而想要做出正宗的鱼香肉丝和泡椒牛肉丝,四川泡菜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们在超市买了一个泡菜坛子,又买了辣椒,生姜等食材,试着制作泡菜,没想到意外的成功,做出来的泡菜酸辣可口,特别正宗。
我把这些家常菜搬进课堂,做成“中华美食体验”活动的一部分。课堂上讲“豆腐”的四声,课后一起炒麻婆豆腐;教“鱼香”的意思,就让学生亲口尝尝那酸辣咸香的鱼香茄子。学生们惊呼:“老师,这个‘鱼香’根本没有鱼啊!”我顺势讲起典故,课堂顿时变成一场味觉与文化的盛宴。更有趣的是,我们还一起制作四川泡菜。我在课堂上展示“腌制”的步骤,带大家学习“坛子”“生姜”“泡椒”等词汇。学生纷纷感叹:“原来汉语里藏着这么多味道!”而那罐酸辣开胃的泡菜,也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文化打卡”之一。
结语:厨房里的成长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可以熟练做出一大桌丰盛的饭菜色,从对食材局限的困惑,到灵活运用本地食材,我的厨艺在厄瓜多尔经历了一场华丽蜕变。但更重要的是,厨房也让我找到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做饭不仅仅是果腹之事,它成了我在异国他乡慰藉自己、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这段旅程中,我不仅是一名国际中文教师,也成了一名中华美食的传播者。
回国后,或许我的朋友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个曾经连泡面都会煮糊的我,居然变成了一个能做一桌家乡菜的厨艺达人!
语言的传授从来不止于教室。锅碗瓢盆之间,有的是真实的交际情境;柴米油盐之中,藏着的是最地道的中华文化。我的学生学的不仅是“怎么说”,更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知道,‘糖醋里脊’是东北孩子的回忆,‘红烧肉’是南方母亲的拿手菜,‘豆花’和‘豆腐脑’之间,藏着一场地域之争。这份在厨房中成长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工具箱,也让我与学生之间多了一份真诚的连接。一口锅,一把铲,一句“多吃点儿”,这就是我理解的“润物细无声”。
来稿: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焦瑞阳
2023年9月-2025年8月赴厄瓜多尔思源中国语学校孔子课堂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翻过那些粘着酱油渍的汉语词卡,忽然读懂“知行合一”的深意。当学生用刚学会的“火候”造句,同时从他手中接过金黄的春卷,两种文明便在油锅腾起的热气中完成了启蒙。这或许正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浪漫之处:不必刻意寻找文化共鸣,只要灶上炖着东坡肉,案头摆着汉字练习册,那些关于“家”与“味”的东方哲学,自会在翻炒声中渗进异国的土壤——毕竟味蕾与声调齐飞时,才是文化最鲜活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