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课堂播撒中文的种子,于陌生街巷邂逅温暖的四季——这是每一位孔子学院志愿者踏上旅程时怀揣的期许,也是他们在异国他乡书写下的真实篇章。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年轻教师在跨文化讲台上的探索与成长,也读到那些散落在异国生活里的烟火气:或许是清晨集市里一声生涩却真诚的当地语言问候,或许是学生悄悄塞进教案的一颗家乡糖果,又或许是街角咖啡店老板特意调制的“中式特饮”……在这里,语言不再是隔阂,而成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让我们跟随笔尖的温度,走进这段交织着挑战与温情的海外时光。
课堂“积极分子”——阿力
2023年9月,我来到了西非国家多哥,开启了我的汉语教师生涯。如果说教成人汉语是快乐并颇具成就感的,那么教儿童汉语则是另一种感觉。除洛美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以外,我还负责洛大孔院下设教学点——ESSMA国际学校的儿童汉语教学。
这所学校临近村庄,旁边都是土路,校园比较简陋,只有两层教学楼。每周四下午到学校上课,迎接我的除了汽车扬起的灰尘,还有孩子们踢足球尘土飞扬的漫漫黄沙。沙雾中,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脑袋探出来,一张张笑脸热情洋溢,有几个学生会跑下楼热情地和我打招呼,给我一个拥抱,然后接过我的背包,拉着我去他们的教室。教室简陋,一块老旧的黑板,许多桌椅和墙上透着光的一个个窗。阳光穿过窗户,照亮了孩子们桌上的书。上课前,每一位学生都会站起来向我问好,直到我示意后他们才肯坐下。
在课堂上,他们很认真地听我讲汉语,跟着我学习汉语,学习热情可圈可点。尤其是在令成人头疼的汉字难题,在这里却不复存在,书写汉字时他们总紧随我的节奏,舍不得落下一个笔画。每当我请学生在黑板上听写汉字时,他们总会抢着举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想在大家面前“大展身手”,没有被点到的学生只能深深叹一口气。当他们看到黑板上写字的学生没写好时,又激动地举手,想要上台书写正确的汉字。
其中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学生,他叫“阿力”。刚开始注意到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圆圆的脸蛋。阿力有点微胖,很爱笑,十分热情开朗。当我来到教室后,他总会帮我拿粉笔并擦黑板,看着他踮起脚尖,努力擦黑板的高处时,这个认真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力与写满了汉字的练习本
阿力是名副其实的课堂“积极分子”,无论我提出的问题他能否答对,他永远是“举手冠军”。有一次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听写时,阿力想也没想就举手上台了。他迈着自信的步伐,却停滞在黑板前发呆。我见状便请另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汉字的书写,只见他半是尴尬半是认真地看着黑板上的汉字笔画。下课后,我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这次他正确写出了汉字,我表扬了他,他就羞涩地看着本子低头微笑。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汉语后,学生们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自我介绍。“举手冠军”阿力上台自我介绍时,紧张得忘记了今天学习的句子,又一次呆愣在讲台上。沉寂了片刻,在同学的催促下,阿力握紧了双手,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着急地跺了跺脚也没有想出来。看他着急的样子,我便提示了他一些关键词,他恍然大悟地一拍脑袋,顺利地完成了自我介绍。
开学前,我们给每位学生都发了汉字练习本,班上有的同学太爱惜了,舍不得写,半个学期下来本子还是干干净净的;也有的同学不太爱惜,本子被折得“缺胳膊少腿”的。然而,当我检查阿力的练习本时,我发现他的本子封面干干净净,但是里面却写满了汉字。他把我上课时黑板上的板书全都抄下来了,还有他自己平时练习书写的汉字,不到一个学期,他已经写了大半本。阿力不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但他肯定是班上学习汉语最努力的学生。
我问阿力为什么要学习汉语,他说他家里的电视机是中国产的,电视机显示的是汉字,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于是便学习汉语了。我从未想过他学习的初衷竟然是这样出其不意的答案——为了看懂电视机上的汉字。
现在,阿力的汉语越来越好了,下课时他会和同学们用汉语对话,也会和我说简单的汉语。孩子们喜欢学汉语,他们也喜欢教我说当地的方言——埃维语,每当我用埃维语和他们简单对话时,他们便惊讶地捂着嘴巴,瞪大了双眼,转身跑去,像卖报的男孩儿一样到处吆喝:老师会说埃维语了。
阿力和同学用汉语对话
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一个足球,他们能聚在一起踢半天。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他们能对话好几分钟。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努力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和我对话时,我感受到了那份独属于多哥人的热情,正如多哥明媚的阳光。
正是这热烈的阳光,赋予了多哥人热情开朗,活泼乐观的性格,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会微笑着迎难而上,这份热情也鼓舞着我积极面对生活。那些在汉语土壤里萌发的梦想,终将长成交错攀援的凌霄花,在几内亚湾的海风中,搭建起横跨中多交流的虹桥。
来稿: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黄昶
2023年9月-2025年8月赴多哥洛美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世界的辽阔,终将在人与人的相遇中变得具体。这些相遇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文化的交融变得生动而鲜活。感谢每一双主动伸出的手,感谢那些跨越语言阻碍的真诚注视。正是这些异国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让志愿者的旅程不再只是奔赴远方,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双向抵达。愿每一份跨越国界的善意,都能在春天生根,于四季盛放。